Monday 22 December 2014

Nov-Dec, 2014: The Occidental Express 西遊記 鐵道版


4:
縱橫四海
Black, Marmara, Adriatic, Mediterranean
黑海, 馬爾馬拉海, 亞德里亞海, 地中海

3:
三個大洲
Asia, Europe, Africa
亞洲, 歐洲, 非洲

三個半島
Balkan, Apennine, Iberian
巴爾幹半島, 亞平寧半島, 伊比利亞半島

2:
兩個海峽
Bosphorus, Gibraltar
博斯普魯斯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

1:
東西橫貫6500KM (德黑蘭-里斯本)
南北縱走2600KM (Villach-Tanger)
一條鐵路
伊斯坦堡始發, 德黑蘭經由, 丹吉爾到着

鐵道“協力”

(卡塔爾航空):
多哈
Qatar Airlines City Tour的導遊說多哈正在建鐵路。 一個靠石油發跡的國家, 卡塔爾的油價比食水便宜, 一般國民應該都可以負擔以汽車代步。 而且, 聽說國民的許多開銷都由國家買單。 不過, 卡塔爾有過半的人口是foreign talent (導遊本身就是尼泊爾人)。 估計鐵路是方便這群外來人口。


伊朗鐵道 RAJA:
德黑蘭

伊朗鐵道的客服還做得不錯。 從土耳其Tatvan市一上了往德黑蘭的伊朗鐵道客車, 服務員就送來熱水壺和teabags。 夜車還來不及離開土耳其國境, 服務員已經為乘客明天的早餐點餐。


(VAN渡輪):
VAN湖

土耳其安卡拉始發, 德黑蘭到着的Trans-Asia Express, 乘客在VAN湖離開土耳其鐵路列車, 轉乘VAN湖渡輪。 在湖的東岸再轉乘伊朗鐵路客車。
湖的一邊是建立共和後就走secular路線, 一邊是推翻君王後就走回教什葉派路線。
一邊是故奧斯曼帝國, 一邊是故波斯帝國。
兩大回教國似乎需要靠這一片湖做為緩衝。


馬爾馬拉地鐵 Marmaray:
博斯普魯斯海峽, 歐洲->亞洲

我想沒有一個城市地鐵系統可以誇耀它行駛於兩大洲之間。 這樣的bragging right專屬於伊斯坦堡的Marmaray。 車廂裡很有浮世繪味道(洲際海底隧道沒記錯應該是日本工程公司承建的)的路線圖顯示只要一個站(SIRKECI->USKUDAR), 你便能跨越歐亞兩大洲。


土耳其鐵道 TCDD:
伊斯坦堡
安卡拉
VAN市

土耳其伊斯坦堡-安卡拉間的高鐵。 開通不到半年。
時速至少可達250km/h, 並上探300km/h。 只是, 感覺大部分的時間它都沒有在盡力。


保加利亞鐵道 BDH:
索菲亞 (Sofia)

看著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火車站和街道, 我質疑: 這是歐盟的成員國嗎???
怎麼這麼“破”?

塞爾維亞鐵道 JIr:
貝爾格萊德 (Belgrade)

在貝爾格萊德又見多瑙河。 在Belgrade市內, 多瑙河流淌入Sava河。
前幾年走南北歐鐵路, 感覺多瑙河分割了橄欖油/紅酒/天主教的南歐, 和牛油/啤酒/新教的北歐。
這一次的東西橫貫, 感覺多瑙河以東(特別是回教國的土耳其,伊朗和卡塔爾)到處可看到自由遊走的流浪貓。 跨過了多瑙河往西, 流浪貓少見了, 多了的是戴著項圈被主人帶出來散步的狗。


克羅地亞鐵道 HZ:
薩格勒布 (Zagreb)

Zagreb街上碰到的亞洲面孔, 八成是韓國人。
可是一群當地小學生卻對着我喊“konnichiwa こんにちわ”。 感覺有點不識時務, 狀況以外。

聽當地人說, 是因為克羅地亞被韓國的reality show炒紅了。 我不是韓流迷, 猜不到是哪個show。 回到新加坡, 電視在打“花樣姐姐”, 是個熟女藝人走東歐的旅遊節目。


斯洛文尼亞鐵道 SZ:
盧布爾雅那(Ljubljana)

在Zagreb之前, 我根本搞不懂如何稱呼這座城市。
在Zagreb火車站售票口終於聽到她的名字, 並在腦海把它anglicise.
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拗口: Ruby-Anna。


奧地利鐵道 OBB + 德國鐵道 DB:
菲拉赫(Villach)

從土耳其伊斯坦堡繞到羅馬, 必須經由中歐樞紐奧地利。 奧地利Villach到羅馬的夜車一早停靠在羅馬站。
意大利鐵路的機關車拉的是德國和奧地利的客車。
今天它們的鐵路有各自的徽章。 有趣的是, 它們都曾經高舉過代表羅馬帝國的雙頭鷹徽章:
原裝的意大利(西)羅馬帝國;、
後來的, 以Constantinople(今伊斯坦堡)為首都的拜占庭(東羅馬)帝國;
奧地利帝國;

納粹德國高掛的也是雙頭鷹旗幟。 它以第三帝國(Third Reich)自居, 是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者。 有趣的是, 納粹德國認為根紅苗正的純雅利安(Aryan)民族指的應該是伊朗民族。


意大利鐵道 TRENITALIA:
羅馬城

奇維塔韋基亞港(Civitavecchia Port)

(Grimaldi渡輪):
地中海, 羅馬->巴塞羅那

羅馬巴塞羅那渡輪基本是為服務意大利-西班牙往來的貨運卡車。 對一般不開車的乘客一點也不user-friendly。 有個美國口音的非洲裔女生在巴塞羅那下船時生氣的說了一句“I will never take a fu*king ferry again.”


西班牙鐵道 renfe:
巴塞羅那
馬德里
阿爾赫西拉斯(Algeciras)

相較馬德里巴塞羅那, 阿爾赫西拉斯是個陌生的地名。 Lonely Planet如是形容它:
“除非打算把它當前往直布羅陀或北非的據點, 沒有理由在這裡駐足。”
我在這裡待了4天3夜, 覺的這是個不錯的下地方, 以上評語有失公道。


大不列顛 “London” Bus:
英屬直布羅陀

直布羅陀在西班牙南端, 但目前是英國屬地。
我到了這裡, 突然想到, 除了英國以外, 歐洲境內是不是就沒有double-decker了?


葡萄牙鐵道 CP:
里斯本

歐洲大陸最西邊的大城市, 橫貫部分的終點。


(FRS快艇):
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非洲   

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匯入大西洋, 歐非大陸被它分割。 Algeciras到Tanger跨大陸的航程不過是一個小時半。 我在Tanger海港把手機裡的收音機調到西班牙的電台, 一直到Algericas港的整個航程收訊100分。


摩洛哥鐵道 ONCF:
丹吉爾(Tanger)

這裡或許是非洲最北的火車站, 但也是南北縱走部分最南端。

Friday 1 August 2014

May-June, 2014: State of the Union 國情咨文 鐵道版

North Pole (Alaska)
Los Angeles Union Station (California)-->>
Seattle King Street + Union Station (Washington)-->>
Anchorage Station (Alaska)-->>
Fairbanks Station (Alaska)-->>
North Pole (Alaska)-->>
Denver (Colorado)-->
Portland Union Station (Oregon)-->>
Wolf Point Station (Montana)-->>
Chicago Union Station (Illinois)-->>
New Orleans Union Passenger Terminal (Tenessee)-->>
Washington Union Station (District of Columbia)-->>
Miami Station (Florida)-->>
Jacksonville Station (Florida)-->>
Houston Union Station (Texas).

State of the Union, 國情咨文, 是美國Seperation of Powers三權鼎力(行政權, 立法權, 司法權)中, 行政的總統大人到立法的國會山莊參,眾議兩院, 發表的演講。 相當於美國前殖民地統治者英大帝國的Queen's Speech。 是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對立法院匯報他執政下合眾國的現況, 並闡述未來一年的執政方針。 像奧巴馬這一款愛說話演講的總統, 估計對此趨之若鶩, 即使憲法不如從要求, 他都會年年向國會山莊報到。
Washington Union Station (District of Columbia)
這一趟以洛杉磯為始發站, 休斯頓為終點站饒了一圈, 發現基本上, 鐵道網絡上的大站都已都市名+Union Station冠名。
Los Angeles Union Station (California)
Wolf Point Station (Montana)
 基本上大站多在靠海靠川的大城市裡。 離河川遠些的小站就不叫Union Station了。 
這應該和另一位總統脫離不了關係。 我們大概很早就在兒童讀物中知道林肯解放黑奴的事蹟, 但是應該不知道他對美國
鐵路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 1862, 時值他在忙著頒布解放黑奴法令, 籌備南北戰爭時, 他也把Pacific Railroad Act簽入法律。 這一個國會Act給了合眾國鐵路, 和後來的Union Pacific和Central Pacific Railroad兩家公司法律的基礎。 國家的撥款造就了東起密蘇里河, 西止Sacramento的橫貫鐵路。 就這一意義, 林肯應該是美國鐵道之父。
Denver (Colorado)
鐵路的興建, 鐵路公司的成立改組都是大工程, 影響巨大(而且可以撈好多油水, 不信你去問問劉立軍), 所以通過國會的辯論監督, 經過立法取得法律依據並不是稀奇的事。 不只美國, 英國鐵路也是如此。 加拿大開國的憲法中就明文規定興建東西橫貫鐵路為成立加拿大國的條件。 不單是“國法”, 英國民事法(如合約法)中, 有好一些具有指標性裁決的案子都是和鐵路公司有關的訴訟。   

當年美國聯邦因為南北諸州對黑奴的立場瀕臨危機, 林肯的內戰以槍砲確保了聯邦不至於分崩離撒。 而鐵路則是確保西部太平洋沿岸諸州不會離東岸大西洋諸州而去。

洋人老外嫁人時, 身上的穿戴有這麽一種說法: “something olde,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這幾樣要求基本上是迷信的說法, 圖個百年好合, 早生貴子。 美利堅合眾國現今的50個州也是有點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的“加盟”背景, 有點“用陰謀陽謀 明說暗奪的摸”(曹操, 林秋離)。 有槍桿底下打出來的(獨立戰爭從英國人手中要來的西北諸州, 從墨西哥人眼底搶來的加利福尼亞);
殺人放火要來的(西部應該是靠對印第安人的殺戮奪手的);
花錢買來的(和法國人交易的Loiusanna Purchase, 和俄羅斯沙皇交易的阿拉斯加州: 當年覺得買貴了, 現在評估覺得很物有所值)。
Anchorage Station (Alaska)
Fairbanks Station (Alaska)
雖然背景各異, 但一旦加入合眾國, 就似乎跑不掉了。 美國人似乎很愛張掛國旗, 紅藍相間條紋左上的50個星星, 一顆也不能少。 所以Union變得很重要。 東西橫貫, 南北縱貫的鐵路網上的車站取名Union Station就覺得理所當然了。

我們今天對美國內戰的認識單純的是一場林肯為解放黑奴, 廢除奴役制度, 確保南北統一的正義之戰。 當然, 古今中外, 一切的戰爭都得師出有名。 任何開戰的一方都得騎上他那匹moral high horse, 搖著正義的大旗, 登高一呼, 才能吸引一班熱血的笨蛋白痴一起幫你打天下。

所以開戰前夕, 能把敵人說得多不堪就多不堪: 荒淫無度, 逆天而行, 不顧社稷, 剝削良民 這點功夫做足了, 一旦開戰, 你就是正義之師, 你就是替天行道。 只是, 再鮮明的正義大旗, 往往不過是一張幌子。 從不同的角度看, 南北戰爭不過是一場為爭奪利益發動的勞民傷財的戰爭。

北方的發財之道是: 金融, 商貿加工業。 南方的則是靠種植業, 特別是棉花。 種植業是labour intensive的, 大莊園的白人莊主沒了廉價的黑奴, 根本沒賺頭。 北方一揚起解放黑奴的大旗, 馬上和南方人起了利益衝突。 南方人一旦提出分家, 代表北方可能會斷了南方輸出的工業物質材料, 或是商貿賴以生存的物質。 所以, 最終會走上戰爭之路。

就連同樣打著Union大旗的東西橫貫鐵路, 背後也有其利益的考量。 1862年頒布太平洋鐵道法時, 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已經歷了淘金熱。 一個山高皇帝遠, 手握龐大黃金資源的加州, 會不會對聯邦說拜拜, 的確讓大西洋海岸的中央政府忐忑。 把鐵路一路建築到太平洋, 確保中央政府權利可以伸向加州, 也確保黃金可以往東送。

舊金山地底發現黃金後不到半個世紀, 輪到阿拉斯加州。 黃金帶來掘金者, 城鎮的發展, 也帶來了鐵路。 不通則不統, 你交通上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就無法對它實施統治。 你火車到不了的, 船艦開不到的, 你單方面在地圖上畫跳線說是你家天下? 沒人會理你。

而南方諸州, 加州, 阿拉斯加想脫離中央, 手上一定要握有籌碼。 南方諸州是棉花, 加州是黃金。 阿拉斯加之前是黃金, 現今還握有石油。 
Houston Union Station (Texas)
德州也曾經打算從合眾國獨立出來, 很明顯的它的籌碼也是石油。 今天, AMTRAK的客運火車停靠的休斯頓火車站是個高架橋下, downtown外一個比較破的地區裡的小站。 站名也不是Houston Union Station. 
原來的 Houston Union Station在市中心, 建築華麗多了。 但是, 它已經不是火車站了, 而是被改建成Houston Astro棒球隊的球場。 德州的獨立大夢雖然被高等法庭裁決不合法, 但顯然的, 它對它的Union Station有點不谑。

如果南北內戰是單純的解放黑奴, 維護聯邦, 種族平等的正義之戰, 那為什麼美國的歷史舞台在將近一個世紀後需要出現Martin Luther King, Malcolm X, Rosa Park.
New Orleans Union Passenger Terminal (Tenessee)
從這一觀點看來, 北方洋基人的Union軍不是什麼正義之師, 林肯也不是什麼聖人。 搞不好, 在南方Confederate軍看來, 林肯不過是個戰犯。 不知道是不是這段歷史的後遺症, 來到了南部, 發現即使是AMTRAK的大站, 站名都不用Union Station命名。 相較北部Union Stations的堂皇, 南部的車站就顯得簡單了許多。
Jacksonville Station (Florida)
如果你還是相信林肯解放黑奴, Union軍大勝後各種族平等lived happily everafter的神話, 那不妨看看東西橫貫鐵路完成後華人和愛爾蘭人的遭遇。 鐵路是由東西兩頭同時架設, 在Utah會師銜接。 鐵路既然是北方政府的project, 當然不能動用黑奴勞工, 但是也用上了當時最廉價的兩幫人馬。 西邊開始的鐵路, 用的是太平洋彼岸的中國苦力。 東邊用的是大批來自太平洋彼岸, 逃離potato famine飢荒的愛爾蘭人。 鐵路竣工後, 內戰中的“正義之師”耍了一招始亂終棄, 過河拆橋。 1862年的一紙Pacific Railroad Act裡的願景由中國和愛爾蘭人實現, 1882年的Chinese Exclusion Act則把“黃禍”擋在國門以外。

今天西岸大城市, 如L.A, 西雅圖, 波特蘭的Union Station隔幾條街便是唐人街。 火車站的鐘樓下走沒多遠就是中國城的牌坊。
Seattle King Street Station (Washington)

Seattle Union Station (Washington)
Portland Union Station (Oregon)
愛爾蘭人雖然是白人, 但日子也不好過。 看過電影Gangs of New York, 就知道開始天主教徒的愛爾蘭人基本受到第一批新教徒移民的歧視。
Chicago Union Station (Illinois)

他們在紐約或許混得較辛苦, 但是今天的芝加哥算是他們的老巢穴了。
Miami Station (Florida)

__________________


Thursday 1 May 2014

February, 2014: Of Railway Men, Snow Piercer, Lions in Winter, and Winter Soldier.










I believe it started with The Railwayman, a movie starring Takakura Ken and Hirose Ryoko. It has Takakura Ken as a lifelong railway man living out the remaining of his working life as the station master of a remote train station in Hokkaido. The scenes of trains and station in the snow were beautiful, sometimes devastatingly so.
Hakodate Trains

Hakodate Tram

(Not to be mistaken with the recent Railway Man, a movie adapting the Lomax novel, about a forced labourer building the Thai-Burma Death railway.)























There is no denying there is something melancholic about an isolated little station right at the end of the line, in deep winter, under heavy snow. A reminder that even in the most remote outpost of the rail network, there are railwayman working to make sure of the smooth coming and going of the trains, even when it is likely there are only 2 or 3 arrivals every day.
The sight of a old-school steam engine (or one of them American-muscle diesel engines), thundering down the track is one to behold; let alone a railway engine, its snow plow leading the way, making its way down the track on a snow-covered landscape, stirring up a twirling mini snow storm in its wake along the track.

These gleaming workhorses steel themselves for the elements ahead,
 
only to come in from the cold caked in what looks like sugar frosting and icing.
 

Nothing stake the claims for all humanity more clearly than a pair of parallel shining rail in bleak landscape of the wilderness. It says in no uncertain term that we are here, and here to stay.
Koiwai
 






The first steam-powered locomotive engine in the USA was the English-built "Stourbridge Lion". Even from way back, people see these trains as lions. So, here are more Lions in Winter.

 
 


At least one French man must have been awe-inspired by one of these Lion. He went on to write the Snow Piercer. The graphic novel is set after a catastrophic war which sent the whole world into eternal winter. The last survival earthlings are now living in a train a thousand-carriages long.  


It is ultimately a tale of class struggle, with our starving hero making his way from the impovished tail-end of the train up to the front end, where the privileged class party through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 graphic novel came out in the 1980s, and has recently been given a Hollywood make-over. I don't think it has been released in the US as of this writing, but the audience in China got to see in first, probably on the strenght of it having a asian (Korean to be more specific) director. From reviews coming out of China, it was rather well-received, critically and box-office-wise.

From reports on the internet, the class-struggle theme has been toned down to give way to more action.

Incidentally, the lead in Snow Piercer is one Chris Evans, better known as Captain America, starring now in The Winter Soldier.

I would like to report that my SAF army-issued Gortex military boots survived one of the harshest winter in Japan.
 
Only for the sole to come unstucked from the main body in the warmer weather of Taipei.